三分排列3

新闻中心

人机共驾能否取代完全自动驾驶?

著者:华一汽年科技开发    因素:lyjsj.com.cn    发布了时刻:2022-04-26 17:43    浏览:次

「它经常会在不合适的时机进行变道,但如果你想拨一把方向盘救个急,它还会和你较劲,非常危险」,「整个过程就像看着自己孩子开车一样,干着急还提心吊胆,搞得压力很大」……
 
这里的「它」正是特斯拉 Autopilot 。之前美国《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曾报道称,更新后的 Autopilot 具备了自动变道的功能,车主可以选择在变道时不进行任何提醒,完全交由机器来抉择。但试驾编辑们在体验后却纷纷吐槽了它。
 
特斯拉 Autopilot 一直以来都争议不断。一边说它是新手们的福音,杜绝事故的好帮手,另一边却有人抨击它是事故的罪魁祸首。这套系统带来用户体验升级的同时也因为频发的安全事故而备受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特斯拉 Autopilot 让大家有机会一窥自动驾驶的未来,尽管它离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还很远。毕竟软硬件的局限导致它最多只能实现 L2 级自动驾驶的能力,而这个阶段中「人」依然是主体,需要机器和人相互配合完成,所以这些关于 Autopilot 的争议全部都可以归属于典型的「人机共驾」问题。
 
自动驾驶
 
开启了「Navigate on Autopilot」功能的特斯拉车型能够实现自主变道 | Teslarati
 
在「完全自动驾驶」这个纯技术的难题还未普及实现之前,「人机共驾」问题是所有汽车企业、自动驾驶企业都需要突破解决的另一道难题。
 
这道难题的核心是「人」这个不确定因素。按照控制权的划分,「人机共驾」又可分为「双驾单控」和「双驾双控」两种模式。前者关注的是驾驶权的交接和人车在主驾、副驾时的问题;而后者关乎驾驶自信,在人车都有控制权的情况下,该相信哪方多一点。
 
所以要建立一套高效、体验舒适、安全的自动驾驶系统是及其复杂的。原因很简单,机器是必须要和人进行互动的。而且这个互动的过程不光牵扯到机器人学科,还囊括了机器学习、心理学、经济学及政策等领域的问题。同时它也对我们已有的认知和假设形成了挑战:到底人类的表现能有多糟?人工智能又会是多么强大的存在?
 
完全自动驾驶
MIT 进行的「人机共驾」研究,右上角为试验车辆「Black Betty」| MIT
 
MIT 之前曾进行过一项关于「人机共驾」的课题研究,从设计和开发「以人为中心」自动驾驶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七大原则。这些指导原则中并没有把人类本质的复杂性剔除掉,而是将其融合到了整套系统中。这也恰恰是这套课题研究的精髓所在。
 
实验成果的展示我们可以在一辆叫做「Black Betty」的无人车上看到。它只搭载了摄像头,主要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进行外部环境感知,规划决策,驾驶员监控,语音识别、聚合以及管理人机双向操控的无缝切换(语音控制),方向盘上安装了扭矩传感器。
 
「人」才是复杂因素?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汽车自动驾驶的能力在逐步提升,迫使政策制定者以及行业安全研究人员开始思考如何为「自动驾驶」定级的问题,目的是借此为相关法律、标准、工程设计甚至是业界交流提供可参考的框架。目前行业内普遍采纳的是美国汽车工程学会 SAE 制定的分级标准,它将自动驾驶分为 L0 到 L5 共六个等级。不过 SAE 对每个级别的定义其实是很模糊的,并不能给出清晰、明确的区别,所以它似乎已经不太适合作为引发行业思考的「砖」了,更像是汽车系统设计开发的一套指导原则。
 
美国汽车工程学会 SAE 对自动驾驶的分级 | SAE
 
目前业界对自动驾驶汽车有如下三种普遍的观点:1. 驾驶任务很简单;2. 人类不擅长开车;3. 人类和机器无法做到良好的配合。相较这些观点而言,MIT 的研究则完全朝着相反的方向进行:1. 开车这件事实际上很难;2. 人类是非常棒的驾驶员;3. 让人和智能机器实现高效协作是能够实现的,而且是很有价值的目标。
 
基于这样的前提和假设,MIT 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框架并将其应用至人机共驾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在执行具体的驾驶任务时将人类与机器的边界完全去掉。与此同时,MIT 还提出了针对人机共驾的「七原则」,讨论了在设计、开发、测试「Black Betty」的过程中如何应用这些原则。

 

文章转载请保留原文网址://lyjsj.com.cn/news/cjwt/1493.html


上一篇:三分排列3:商用车能否加快推动L2自动辅助驾驶落地?

下一篇:车路协同:谁来协同车与路?


液晶仪表 返回列表
 澳门正规网投平台 一分快三直播app 快三彩票 全国最大的快3平台 正规快三平台